痕都斯坦玉器其实就是回教玉器或伊斯兰玉器。痕都斯坦玉器在清朝的宫廷中是非常名贵而特别的一种,精美绝伦。痕都斯坦本为清代对北印度的称谓,而痕都斯坦玉器则泛称宫中所藏中亚等地区的玉器。
中国古代玉器自新石器时代经过上万年的发展进步,至清朝达到顶峰,特别是乾隆期间,经济文化得到全面的恢复和发展,玉器的制作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。
乾隆时除了制作中国传统玉器外,还引进和仿制了外域的玉质艺术品,其中最著名的是痕都斯坦玉。

茛苕叶纹长流执壶
_0jnn.jpg)
茛苕叶纹烛台
最早进入清宫廷的莫卧儿王朝玉器
_dfvo.jpg)
双柄碗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
_ofaw.jpg)
_emcu.jpg)
印度 花耳六曲杯
_zqq6.jpg)
_cjee.jpg)
镶金嵌玉石执壶
痕都斯坦是指建立于1526—1858年的莫卧儿帝国。其疆域包括今日印度北部、巴基斯坦及阿富汗东部,亦有“温都斯坦”、“痕奴斯坦”等译名。后来乾隆皇帝按照藏语及回语发音,亲自考证,确定译作“痕都斯坦”。痕都斯坦玉器,颇为清代宫廷所重,乾隆帝曾多次作诗赞誉,纪晓岚《阅微草堂笔记》也有记载 “今琢玉之巧,以痕都斯坦为第一”,可见其在清代玉器史上有着重要地位。
痕都斯坦玉匠喜用纯色的玉材雕琢,即一器一色,尤多选用白玉或青白玉,透明晶莹。这与中国传统玉器的留玉皮或杂色玉雕,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
当地人相信玉做的食具可以避毒,故一般多为实用的碗、杯、洗、盘、壶等饮食器皿,不见中国玉器中常见的礼玉和佩玉。这些玉器的装饰很有当地文化特点,有些在器壁上镶嵌金、银细丝及红、绿、黄、蓝等各色宝石或玻璃;花纹装饰多为植物花叶,以莨苕、西番莲和铁线莲为主;用异色宝石嵌现动物眼睛等。除了这些装饰手法,还采用水磨技术,胎体透薄,有“西昆玉工巧无比,水磨磨玉薄如纸”之说。
_b8j5.jpg)
印度 扇贝式盘
_gi2q.jpg)
_e9ui.jpg)
印度 贴金花有盖圆碗
_u447.jpg)
_wokg.jpg)
印度 贴金花圆碗
_o0jp.jpg)
_311z.jpg)
印度 椭圆形碗
_8272.jpg)
_6016.jpg)
_6d74.jpg)
印度 嵌金丝宝石花瓣盘
_h6eo.jpg)
印度 花式盘
_eva3.jpg)
印度 花口双柄盘
_mmns.jpg)
印度 花口单柄带盖
_6zjl.jpg)
_tztm.jpg)
印度 镂空花八角形碗
_u9ny.jpg)
印度 叶式杯
_svp5.jpg)
羊首剑柄 典型的莫卧儿王朝制品
_omw3.jpg)
青玉御题诗菊瓣碗
内刻诗句 署“詠痕都斯坦古玉碗,乾隆乙未御制”款
_tpvn.jpg)
嵌玉花八角形盒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_i9cq.jpg)
青玉嵌宝石瓶
_stj1.jpg)
青玉嵌金缠枝花纹瓶
_fh35.jpg)
_od0j.jpg)
青玉墨瓶笔室 乾隆皇帝赋诗
_knfp.jpg)
_hflo.jpg)
莫卧儿王朝 短剑柄
_i5st.jpg)
白玉圆盒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
_way0.jpg)
_nnm9.jpg)
蒙兀(qi)儿帝国 嵌金丝宝石短剑柄
_1grx.jpg)
莫卧儿王朝 嵌宝石短剑柄
_kjuc.jpg)
玉嵌宝石花柄匕首
_bf1n.jpg)
青玉羊首柄匕首
_1r3z.jpg)
玉雕花柄匕首
_dlk4.jpg)
御用刀刀箱
_wpqa.jpg)
鄂图曼帝国 叶纹烛台
_3lp7.jpg)
_7myz.jpg)
_cfd7.jpg)
鄂图曼帝国 S双柄碗
_zwqw.jpg)
_2863.jpg)
西亚或鄂图曼帝国 园片形单柄盖碗
清乾隆时,内务府设立了专门仿制痕都斯坦玉的作坊,苏州的专诸坊也有仿制。这些“西番作”玉器并没有亦步亦趋地复制痕都斯坦玉,而是吸取其造型别致、花纹流畅、胎体透薄的优点,结合中国工艺的传统方法,创造出带有西番风格的玉器。这些中西结合的玉器直接影响了中国玉器的制作风格,近现代玉器炉瓶大多造型是中式的,而装饰纹样是西式的,犹如中西结合的民国家具,正说明了痕都斯坦玉的影响力。
_vqiz.jpg)
青玉薄胎雕花双耳熏炉 清宫仿制
_m8rz.jpg)
青玉花耳活环熏炉 清宫仿制
_8nih.jpg)
_wewm.jpg)
_d1ti.jpg)
_tslq.jpg)
羊头瓜瓣杯 台湾故宫博物院藏
_0ojt.jpg)
单柄瓜式水盛
_g0xn.jpg)
_ljxq.jpg)
_qjiy.jpg)
单柄菊式水盛
_17bz.jpg)
花式双柄香炉
_qt68.jpg)
.jpg)
葫芦式水盛
.jpg)
.jpg)
羊头水盛
新中国成立之前,故宫博物院原藏的痕都斯坦玉器同其它一些古典艺术品被运往台湾,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。虽如今,已甚少见之痕都斯坦玉,但在玉文化的历史长河中,它也曾是绚烂的一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