斋戒牌是清代皇帝及文武官员祭祀时挂于身上的警示牌。雍正十年(1732年),雍正皇帝认为内外大小官员虽设斋戒牌于官署,但恐言动起居之际稍有懈慢,故酌定斋戒牌的样式,缩小尺寸,谕令各官员将斋戒牌佩于心胸之间,并得彼此观瞻,以期简束身心,竭诚致敬,不稍放逸。

清 金红绿石斋戒牌
故宫博物院藏

清 金累丝嵌松石斋戒牌
清宫旧藏

清 金嵌松石斋戒牌
北京故宫博物院藏

清 金嵌珊瑚松石斋戒牌
北京故宫博物院藏

清 粉红碧玺斋戒牌
国立故宫博物院藏

清 金镶松石斋戒牌
国立故宫博物院藏

清 内填珐琅嵌珠西洋人物斋戒牌
国立故宫博物院藏

清 翠玉斋戒牌
国立故宫博物院藏

清 蜜蜡桃式斋戒牌
国立故宫博物院藏
“斋”来源于“齐”,主要是“整齐”,如沐浴更衣、不饮酒、不吃荤,泛指禁止做的事;“戒”主要是指戒游乐,比如不与妻妾同寝,减少娱乐活动等,后以此指称相似的宗教礼仪。
有了“斋戒”活动,就有了“斋戒牌”。《明史礼志》记载:“戒者,禁止其外;斋者,整齐其内。”清代沿袭明制实行斋戒,清雍正皇帝对祭祀、斋戒非常重视,屡次下谕要求百官并八旗子弟严肃对待。雍正十年,参照明代参与祭祀活动的人员佩带祀牌的先例,设计斋戒牌的样式,要求祭祀人员必须在胸前佩带斋戒牌,以便时时提醒自己,同时也提醒他人在斋戒期间保持恭肃之心。因此,斋戒牌成为清代参与祭祀人员佩带于胸前的牌式小器物;质地有玉、翡翠、琥珀、金、织物、金属胎画珐琅、瓷胎画珐琅、木料等;形式多样,常见的有长方形、椭圆形、蝠桃式、葫芦式等。两面分别装饰满文及汉文“斋戒”二字。
斋戒牌不仅是古人笃信神灵、虔诚信仰的见证,而且是工艺精湛的艺术品。